为什么说风调才能雨顺


明代于谦在《喜雨行》中说道:“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这首诗阐述了风调才可以雨顺,雨顺才可以民安业的简单道理。

但是,在近代的气象科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明代,于谦本人也不知道风调为什么就会雨顺的科学道理。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则分别属于从冬季风至夏季风与从夏季风至冬季风的过渡季节。通常的年景,5月,夏季风前哨到达至南岭山脉,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迂回长江中下游的地区,7月底窜至华北、东北平原。假如夏季风根据这种正常的活动规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它在一个地区逗留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不徘徊,也不跳跃,这也就是所谓的“风调”了。雨带的活动与季风前哨是息息相关的。季风前哨从南向北循序地移动,季风雨带随之亦步亦趋由南向北循序地移动。也就是说,夏季风前哨到哪里,哪里的雨季便开始了。在农业上,这时的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等地区大田里的作物正是大量需要雨水的时候,雨水就源源而来,滋润了作物的生长,对农业生产自然也有许多的好处;且作物不太需要雨水的时候,季风的活动就已过了,雨水减少了,阳光增加了,这就是“雨顺”。

假如季风的活动不正常,在一个地区停留了过久,或者是一跃而过的话,那就是风不调、雨不顺了。例如1954年6、7两月,夏季风前哨在长江中下游停了下来,和它相关联的雨带,来来往往,徘徊在长江流域长达2个月之久,因而引起了一场大涝灾,促使长江沿岸4755多万亩农田被淹,1800万人受伤,13万人死亡。

在1978年,夏季风前哨一跃而过的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因而出现了“空黄梅”,使“梅子熟时日日雨”变成了“梅子熟时日日晴”。那一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年份,尤其是安徽省出现了从未遇过的大旱,全省有18个县受旱灾的影响,大型的水库也没有水可以放,皖南山区的毛竹也干得点火即燃,有一些县连野兔与乌龟也干死在路旁,于是造成了风不调—雨不顺—农业歉收—民不安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