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为什么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你是否知道“一衣带水”的出处呢? 《南史·陈后主纪》里有这样一句话:“隋文帝谓仆射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原来它的历史还相当久远。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来源很多,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便变得丰富多彩。 汉语成语的来源相当广泛,最常见的有好多个方面。有很多成语都来源于神话寓言,像“精卫填海”来......

继续阅读

为什么陈子昂的组诗称“感遇”

《感遇》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远承《离骚》,近师阮籍《咏杯》。用比兴寄托这种手法来反映边塞战争、反映时政种种弊端、反映壮志难酬等诸多方面。实际上是陈子昂一心整复古革新理论实践上的直接产物,直追建安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替唐五言诗指明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稍微晚于陈子昂的贤相张九龄在《感遇》(十......

继续阅读

为什么“焦耳”是能量或功的单位

焦耳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1818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他的父亲经营啤酒事业,后来因为焦耳继承了他的事业,他于是很早就从事于物理学的研究。他一生的精力多用于热的机械当量的测定(1843—1978)。焦耳第一次对热的机械当量的测定是在1843年发表的。焦耳还最先发现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定律。 焦耳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所做的工......

继续阅读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张择端又字正道,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小时候,到汴京读书,后来专门学习绘画,在宣和年间(1119—1125年)时为翰林图画院待诏。《清明上河图》就是他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中国绘画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作于1100到1125年之间。描绘了清明节汴京城外沿河两岸的生活场面。画面全长528.7厘米,高24.8......

继续阅读

为什么民间有七夕鹊桥相会

农历七月初七,汉族民间叫做“七夕”,也叫“乞巧节”。当天晚上,不光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同时是妇女们向织女请教她那高超纺织技术(乞巧)的良好机会。那幺,“七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传,古代时有一位可怜的放牛郎,他的父母早死了,自小跟着哥哥过日。牛郎的嫂嫂还硬要同他分家。可分家时他们只给了牛郎一头老牛,......

继续阅读

为什么郑板桥的画、字和诗被称为“三绝”

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个“风流雅谑”,愤世嫉俗,怪吝成癖的人。他一生所走过的是一条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曾有诗这样写着:“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清·蒋心余)。对板桥书画特征作了确切的艺术概括。 我们先说说他的一绝——板桥的......

继续阅读

为什么阿拉伯妇女总要戴上一块黑色的面纱

在一部分阿拉伯国家,妇女头上一直戴着一块黑色的面纱,并且遮得严严的,仅在面纱上留个窟窿看路,加上身穿一件黑色长袍,让旁人非常难看清她们的实际面容。阿拉伯国家大都处于降雨少、日照非常强的沙漠地区,照理说,那里的妇女理应穿得更露一些,来适应炎热的环境,为何她们相反更加封闭呢? 原来,阿拉伯妇女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她们受伊斯......

继续阅读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曾经说过,魏文帝曹丕“着有《典论》……那里面说:‘诗赋欲丽’……他说诗赋没必要寓教训,他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那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所说“诗赋寓教训”是儒家的主教化的文艺把文学自儒家经典的附庸中解放出来,因此出现了“诗赋欲丽新......

继续阅读

为什么称马踏飞燕是祖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

作为我国旅游标志的图案,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它的三只脚蜷起,另一只踏在一只飞奔的鸟身上。这个标志有很大的意义,它代表了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也象征着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标志是从我国古代的一件雕塑珍品“马踏飞燕”而来的。 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从墓中挖掘出大量的铜铸车马。有驾车的马,......

继续阅读

为什么肖像雕刻的典范是古罗马雕塑

公元前1世纪,罗马是世界的强国,它的强大给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罗马艺术代替了希腊艺术,处于主导地位。罗马帝国曾占据了希腊,但古罗马十分重视希腊艺术,同时又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国王奥古斯都十分重视艺术,崇尚古雅典灿烂的文化,他想让罗马和雅典一样辉煌,罗马变成大理石的世界。在他以后的几位国王也是艺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