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就在美国的支持下,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52年以色列军费高达总预算的60%,它扩建飞机场和军港,充当美国在中东地区侵略扩张的马前卒。1955年2月28日,以色列向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发动了自1949年停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进攻,使埃及遭到重大伤亡。由于以色列不断侵犯周边阿拉伯国家领土,中东局势愈趋紧张。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人民为恢复和捍卫自己的民族权利,收复巴勒斯坦失地,开始了新的斗争。

1952年1月26日,埃及首都开罗的群众在英军于伊斯梅利亚枪杀13名埃及人时,举行了50万人的游行示威,并放火烧了英国开办的银行、商店和影院,焚毁了700多座建筑物和大片市区。这就是埃及历史上有名的“开罗大火事件”。

在埃及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鼓舞下,以埃及青年军官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于1952年领导了“七月革命”,推翻了埃及法克鲁封建王朝。“七月革命”胜利后,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命运便摆在了新政府的面前。苏伊士运河的建成是埃及人民对世界航运事业的一个伟大贡献,它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一条重要国际水道。但从殖民统治者于1859年主持开凿至1869年正式通航后,苏伊士运河一直由英、法等国控制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所霸占。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区派驻了近10万军队,长期对埃及进行殖民掠夺。埃及人民为了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1954年10月,埃及和英国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国分批撤军。1956年6月12日,最后一批英军撤出埃及,结束了英军对埃及74年占领的历史。英军虽撤走了,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然由苏法殖民者所控制。埃及人民对这种“国中之国”的殖民统治残余非常愤恨,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应该全部收回苏伊士运河。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冻结运河公司在埃及和国外的资产,运河航道由埃及管理,埃及将用运河公司的收入来建造阿斯旺水坝。这表达了埃及人民要求消除“外国统治的罪恶”的决心,给予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

英法两国为了挽救自己失败命运,经过3个月的策划和准备,勾结以色列,于10月底对埃及发动了军事侵略,企图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以色列则想借英法的力量达到削弱其阿拉伯对手的军事力量的目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未特拉山隘空降,以4.5万人分四路进攻西奈半岛。当时埃及军队共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勘用者仅100余架)。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苏伊士运河,30日下令驻西奈半岛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色列10个旅,经过5天进攻,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10月30日,英、法政府借口保护苏伊士运河,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并后撤军队,由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埃及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于是,英法于10月31日成立联合司令部,向埃及宣战。英、法派出飞机、军舰、炮艇疯狂轰炸开罗、塞得港、亚历山大等城市。以色列军队则在西奈半岛全面进攻埃及。

面对英、法、以色列等国的野蛮侵略,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抗击。在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民族尊严中,埃及人民同仇敌慨,共同反击侵略者的入侵。

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多数亚、非、拉国家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阿拉伯各国从外交、政治、经济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中国政府11月1日、3日、7日分别发表声明谴责英、法、以的侵略行径、声援埃及人民,并赠送2000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给埃及。

英、法、以等国的侵略行为也引起了西方各国内部的冲突。美国为了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渗入地中海,乘机利用这一机会,不支持英、法、以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非正义战争,并要对英、法进行经济制裁。这反映了美国力图取代英法在地中海地区的地位的阴谋。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英法停火。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英、法两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和撤军,承认埃及对苏伊士运河拥有主权。至此,这场历时仅9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12月22日,英、法侵略军全部撤出埃及。以军一直到第二年3月才全部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联合国紧急部队被布置在埃以边界两侧。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军阵亡约1650人,伤约5000人,被俘和失踪约6200人,损失飞机215架。以军死亡约200人,伤约900人,被俘4人,损失飞机15架。英法联军死亡26人,伤约130人,损失飞机5架。战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出现了约10年的相对缓和时期。经过这次战争,埃及人民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而英、法则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