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在俄国解放运动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普希金小时候就被交给农奴出身的奶妈照料,经常听奶妈讲民间故事和传说,从小就受到民间口头创作的熏陶。1811年,他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并和一些十二月党人接近。

普希金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写诗。他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为反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到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童话》、《致恰达耶夫》、《致普柳斯科娃》、《乡村》等,都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

普希金的政治诗当时在进步的贵族青年中间广为流传,对解放运动起了促进作用,也因此而引起了沙皇的惊恐。亚历山大一世曾愤恨地说:“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青年都在背诵这些诗。”只是由于皇村学校一些教师的说情,诗人才免于流放西伯利亚,而被放逐到南俄。从1820年起他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放逐的生活。

在南俄期间,他同十二月党人的联系更加密切,结识了“南社”的领导人彼斯杰尔,参加了他们的秘密集会,并写了号召反对农奴制、杀死暴君的著名诗篇《短剑》。此外,还写了不少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如《囚徒》、《致大海》等和一组叙事长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茨冈》等作品。

长诗《茨冈》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它写的是贵族青年阿尔哥同城市“文明”社会发生冲突,因“衙门里要捉他”而出走;到了茨冈游牧群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浪,并同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但两年以后,阿尔哥和茨冈人发生了新的冲突。他发现真妃儿另有新欢,于是怀着报复心理杀害了真妃儿和她的情人。阿尔哥的这种凶残的行径,遭到茨冈人的唾弃,孤零零地留在草原上。长诗大量描写了茨冈人的生活,表现的却是俄国贵族青年寻找出路的主题。诗的前半部写阿尔哥对城市社会的厌恶,“回到自然”,在茨冈游牧群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理想化,用以对照城市文明的虚伪,增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量,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方法。但诗人也揭示,一个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想脱离本阶层,摆脱本阶层的传统影响,同以劳动为生活基础的普通人融为一体,这是很困难的。诗的后半部暴露了阿尔哥由于贵族阶层的思想习惯所养成的个人主义劣根性。诗人用老茨冈纯朴的原始民族的美德同阿尔哥的利己主义相对照,深刻地揭露了阿尔哥私有欲的贵族阶层本性,所以长诗后半部也是对贵族社会的批判。长诗展示了阿尔哥性格的复杂和矛盾,他作为19世纪初俄国贵族青年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824年诗人因和南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回父亲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科耶村,过了两年幽禁的生活。这时他认真研究了俄国历史,搜集民歌、故事和童话,深入接触民间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他创作的内容和民族特点,这对于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帮助。1825年,他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问世。

《鲍利斯·戈都诺夫》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的历史事件。大贵族鲍利斯·戈都诺夫杀害了幼小的皇子季米特里,并于1598年登基称皇。这个阴谋事件被一个年轻的僧侣葛里戈里得知,葛里戈里于是僭用季米特里之名投奔波兰,在波兰贵族地主支持下,于1604年起兵进攻莫斯科,推翻了鲍利斯,并自立为王。戏剧冲突是在鲍利斯和假皇子之间开展的。鲍利斯厉行苛政,又取消了犹利节,丧失了民心,因得不到人民支持而倒台。假皇子正是利用了人民对鲍利斯的不满情绪而取胜,但他怀着个人野心,引导波兰军队入侵,为一己私欲而背叛祖国,终于被人民看穿真相,最后人民也不再支持他。因此当假皇子登基时,人民不是高呼“万岁”,而是“沉默着”。这里作者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指出“人民的公意”才是改朝换代的决定因素,这是作者民主主义观点的鲜明表现。剧本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全剧共分23场,地点不断变更,时间有7年之久,出场的人物众多,这些都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格式。剧中有很大的群众场面,这在俄国戏剧里还是第一次出现。普希金写作《鲍利斯·戈都诺夫》的时候正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年代,剧本肯定了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力量,这正是该剧本重要意义之所在。而这一点却是十二月党人所缺乏了解的。他们的悲剧就在于脱离人民,害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剧本因为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遭到沙皇政府的禁演,一直到诗人死后很久,在1870年才得以首次搬上舞台。

诗人于1826年回到莫斯科。那是在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起义失败以后,刚即位的新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收买人心而把普希金召回。沙皇曾问普希金,假如起义时他在彼得堡,他将会做什么。诗人明确地回答他,他会站在起义者的行列里。

在莫斯科期间,由于新皇尼古拉的诱压,普希金曾一度对沙皇抱有幻想,希望沙皇对十二月党人能采取宽大措施。最终他还是抛弃了幻想,写出《阿里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著名诗篇,在后一首诗中写道: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

望你们保持着骄傲忍耐的榜样,

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决不会就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