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屈原等人的作品被称为“楚辞”


“楚辞”的名,最初见在《史记·张汤传》。由此可见,在汉代前期已经有这个名称。它的本义,当时广泛指楚地的歌辞,之后才变成专称,特别指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类诗体具有很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篇中大量地引用楚地的风土特产与方言词汇,“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东观余论》)。

楚辞和楚国的音乐民歌有血缘关系。“兮”就是楚地民歌习用的虚词;“乱”字收尾,也从乐曲出来;个别的作品还有“倡曰”(领唱)、“少歌”(小合唱),也都保留了音乐的痕迹。楚辞还受到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招魂》的巫阳下招,是很好的说明。在此同时,和此有关且影响“楚辞”的便是楚国的方言。它们都是有特殊的意义与声调。另外,南北文化传统的合流同样是“楚辞”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屈原就是楚辞的第一位同样也是最主要的一位作家,楚辞这种新诗体也正是他在学习楚国民歌的基础之上所完成的。

到汉成帝时,刘向、屈原、宋玉等很多的作品,书名就题作《楚辞》,自此以后,“楚辞”便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