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出家以前的名字叫做悉达多,生活在离现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和我国的孔子同一时期,活了80岁。他是释迦族人,“释迦牟尼”的涵义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他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位置在现今的尼泊尔境内。他是个王族子弟,幼年时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娶过妻子,养过孩子。

悉达多之所以要出家修道,最终成为佛教领导者,是由于他有自己的抱负。少年时,成天过着悠闲奢侈的生活,不仅没能给他精神上的慰藉,反而让他感到十分空虚。他不同意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与种姓制度。根据那时婆罗门教法典,将人们依据种姓划为四个等级:一等是婆罗门,即祭司,掌握神权;二等是刹帝利,即是武士、军事贵族及王族;三等是吠舍,指农民、手工业者跟商人;四等是首陀罗包括雇佣劳动者和奴隶等等。悉达多全力反对这种神权至上和婆罗门第一的制度,主张“四姓平等”。相传他29岁那年,有一回出游,碰见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一个病体沉沉的患者,还有一个待毙的死者,让他知道老、病、死是人生没有办法避免的;又碰到一个贫苦的比丘(修行者),得知修行可以解脱。至此让他下定决心,出家修道,为推行自己的宗教主张另外开辟新路。他历经六年苦修,走访名师,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宗教哲理的观点。而后佛教徒将他这个悟道经过,说成是在菩提树下静思而得出的,添加了强烈的神秘色彩。之后,释迦牟尼经常在印度的北部及中部传播教义,拓展了许多信徒,逐步形成一个大宗教。

释迦牟尼是80岁时逝世的。火化之后,他的骨灰被很多国王抢分,尊称为“舍利”。他一辈子所演说的教义,被信徒们翻译整理,合成了经、律、论三大部,就是之后所称的“三藏”。他本人同时被尊称为“如来”(意思是“成正果”)、“佛”(意思是“觉悟者”),被奉为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