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现了百家争鸣


战国属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则确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不停分化,而诸侯割据所造成的政治不统一,更是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各阶级、各阶层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家及代言人,从而表达本阶层的政治主张及愿望。伴随社会大变革的到来,以往学在官府的传统都打破了,少数贵族已不可以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文化教育也开始普及于民间。

于是后来“孔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不断涌现出许多的文学游说之士。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还有一些官僚、贵族也广招贤才。

齐国在临淄稷门内设馆,并请了邹衍及慎到等76人,还给予他们相当优厚的生活待遇,从而让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因为养士之风的盛行,文学之士的队伍有所扩大,他们着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绝后的发展。

《汉书·苡文志》说:“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为了适应政治需要而学术思想的流派逐渐增多,战国时除了孔、墨显学之外,另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等家。还有的同一家之内也不停再分化成小的宗派,例“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全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并且他们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所以各国的封建君主对各家是“兼而礼之”。

因为不主一家,并且允许各家之间相互展开批判及论战,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争鸣,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以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