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的服饰文化会出现一次重大的变革


1644年,清兵入关,贴出告示:“京城内外,剃发易服”,这便引发了封建社会中华服饰文化的最后一次的革新。

在清兵入关前,所有被攻占的原明朝统治地区,下令当地官民都要按照满族习俗剃掉前额头发,脑后留发梳辫垂背后。清兵入关后,通过武力法令残忍地逼迫军民等都改穿满族服饰(妇、孺、隶、伶、婚、丧等可不在此限),剃前额、后留辫、马蹄袖。“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因此民间有“留发不留人”的说法。抵制汉服维护满服的主要原因还是满族统治者长治久安的政治愿望和骑射民族尚武精神。清太宗皇太极拿金亡为由,坚持维护“骑射”的民族服饰特点。崇德元年(1636年)他曾告诫臣下说:“……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欲,故常切此虑耳。”所以他“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干隆年间,干隆帝感叹“我朝满洲先帝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循”,之后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 又下谕旨“衣冠必不可轻言改易”(此话针对当时朝中有改穿汉服建议而言)。

服饰改变后的清朝服装特点是,以前的宽大冠冕堂皇的衣裳几乎全部消失,所有场合一律袍服,衣袖瘦窄为马蹄袖。重大场事穿朝袍、蟒袍等;男子平常穿长袍马褂;妇女除了在家穿襦、袄、裙、裤外,一般都穿长袍,外加背心,满族妇女梳着“两把头”,穿盆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