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军官的愿望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是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1780年他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小税吏家庭。由于父亲的微薄薪水难以养活一大家人口,只得让孩子们早早地独立谋生。

在卡尔的四个兄弟中,除老大古斯塔夫为继承祖业学习神学外,其余三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先后被送去当兵。先是老二弗里德里希,接下来是威廉,老四卡尔在布尔格的拉丁学校接受了有限的初级教育后,刚12岁,就进入了波茨坦的军营,开始了单调而艰苦的军旅生活。这三兄弟像他父亲期望的那样,后来都成了出色的普鲁士军官。

1793年的美因茨之战,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生活的第一次实际体验。他的哥哥威廉当时已是斐迪南亲王团的少尉,因作战勇敢,受到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接见。不过,在攻克美因茨前夕,克劳塞维茨由士官生晋升为见习军官。

美因茨的首次战斗经历,打动了年仅13岁的克劳塞维茨的好学的进取心。他把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作为以后进行研究的素材。

他不像普鲁士军人那样为战争的胜利所陶醉,而是在深思一连串思考的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法国革命怎么会如此迅速地波及到美因茨?

为什么美因茨的居民会把法国人当作救星来欢迎,请他们前来占领大主教的领地?

其次当然是军事问题,帝国要塞为什么没有及时加固做好作战准备?

那些被人瞧不起的法国无套裤汉为什么竞能势如破竹地占领莱因法尔茨呢?

尤其引起他深深思考的是,那些被包围的法军,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竟然大胆出击,企图袭击驻扎在城郊的反法联军司令部,绑架司令官和斐迪南亲王。

那是5月31日午夜时分,3000名法国志愿兵沿着一条小河的河床,在夜色朦胧中悄悄地渡过了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的前哨线,然后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出现在联军司令部所在地马林博恩边缘。只是由于法军中有人看到马林博恩灯火通明,过早地开了一枪,惊动了守军,这次袭击行动没有成功。

但法国人证明了自己是勇敢的天生的战士,而防守者却由于害怕士兵开小差,没有向前沿派出巡逻兵监视敌人的行动。

克劳塞维茨看到,无论是在活动能力上,还是军事素质上,法国人都是更胜一筹的。迫使他们在美因茨不得不投降的原因,与其说是敌人的围攻,不如说是饥饿。

年轻的克劳塞维茨在美因茨城郊的堑壕里上了四个月的基础课程,集中地经历了战争的各种现象。他既看到了老式横队战术的落后性和“民众战争”的巨大活力,也了解和观察到了炮兵的作用。他有足够的时间在这里搜集材料,以便尔后加工整理。

他那少的得可怜的基础教育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天资聪敏加上好学多思的性格帮助了他,使他能够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通过勤奋自学而终成栋梁之材。他得以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他所在的团队和波茨坦。

熟悉军营生活的人都知道,一个团队就是一所学校,它教人懂得相互关照,相互谦让,在教人尽情欢乐的同时,也传授许多知识,尤其是军事知识。

在这方面,“高贵的”斐迪南亲王团当然要比那些由老残“兵痞”组成的杂牌部队优越得多。而波茨坦则是一座大兵营,这里实行的是腓特烈式的管理和训练,严格的纪律使克劳塞维茨很早就学会了自立,有了独立自理能力。

此时,客观条件也满足了克劳塞维茨旺盛的求知欲:一个是服役期间的大量空闲时间,另一个是德意志已普遍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这一时尚已波及军队,军人们最初感兴趣的是腓特烈大帝的军事著作,后来则热衷于阅读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

1795年克劳塞维茨在特克伦敦一个农户家中休养时,就阅读大量书籍。他阅读了从附近搜集到的每一本书,其中包括被查禁的反对君主专制的光明派的书籍。但他最感兴趣的是当时新出版的军事著作。

克劳塞维茨的孜孜好学的态度引起了团指挥官的注意,并于1799年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勤务相当努力,头脑清醒,寻求各方面的知识”。

一年后指挥官在他的鉴定上这样评价:“品行良好,从各方面看都是一位很好的军官,有头脑,努力猎取知识”。

21岁时团长亲自送克劳塞维茨到柏林普通军校学习,满足了他进一步深造的炽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