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当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无论德奥集团还是英法俄集团都已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凡尔登战役后,德奥深感力量不足,到1916年底,在各条战线上都被迫采取守势,开始走下坡路了。德国力图扭转不利的局势,希望在短期内夺取“最后胜利”。1917年1月,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协约国集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海外战争物资的支援,德国的潜艇战给它造成很大的损失。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开始瓦解。德奥如集中兵力于西线,协约国面临失败的危险。

自大战以来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但实际上同协约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加深。1914-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的出口增加了三倍,而对德奥的出口则减少了99%。经济关系的密切,使美国同协约国日益利害相关。如果协约国战败,即意味着美国借给英法的亿万贷款将付诸东流。美国有势力的财团强烈要求政府支持最大的美国买主和债务人——协约国。同时,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也使美国商船受到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威尔逊政府便以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破坏公海自由为借口,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后,先后派遣了200万军队开赴欧洲战场。美国海军协同英国海军对德封锁、进行反潜艇战,并在北海布雷,使德国无限制潜艇政策归于失败。美国对协约国的军火和物资供应迅速增加。这对协约国战胜德奥集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8年3月3日,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这时,德国面临经济破产,粮食歉收,人民饥饿,反战运动高涨。德国统治集团知道坚持长期战争已不可能,决定趁东线停战之机,把绝大部分部队调到西线,赶在美军尚未到达欧洲之前,发动最后的攻势,争取决定性的胜利。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在西线投入295个师的兵力,连续发动多次进攻。德军曾几度突破协约国防线,取得一些进展,但未能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随着潘兴将军率领89万美军和大量战争物资源源赶到,7月,协约国联军开始反攻,夺回了上半年丢失的阵地。8月8日,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下令进攻,西线展开了决战。在松姆河突破德军防线,消灭德军16个师。9月,英法美联军发动缪司、阿尔贡战役,突破了兴登堡防线,俘虏德军6万。意奥边境、巴尔干和土耳其等战线的战争也临近结束。9月29日,德军总参谋长兴登堡和他的副手鲁登道夫要求德国政府立即进行停战谈判。

10月下旬,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宣布独立,前线的军队拒绝继续作战。同盟国陷入土崩瓦解的困境。

为了抵销苏维埃国家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纲领的影响,并限制英法,为建立美国在战后国际政治中的领导地位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公开外交、海上自由、贸易自由、裁减军备、民族自决、成立国际联合机构等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

在将军们呼吁停战媾和的紧急局势下德国进行了政府改组。10月4日,新任首相巴登亲王马克斯致电美国总统威尔逊,请求在“十四点”基础上签订停战协定,同协约国开始谈判。11月4日,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占领了城市。第二天,起义工人和水兵占领了卢卑克、汉堡和不来梅。9日,柏林军队也转到起义工人方面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地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并逃往荷兰。德国资产阶级慌忙接受了苛刻的停战条件。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在贡比涅森林签字。在此之前,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地利和匈牙利已经同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