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发掘者——弗洛伊德


大凡读过《梦的解析》这本书的人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感觉:整个阅读的过程基本成了潜意识自我发现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作者弗洛伊德在帮你发掘“一条认识通往心灵里潜意识活动的康庄大道。”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省,但他从4岁到82岁之间,一直居住在维也纳。1881年他修完医科,获得医师资格。不过他对从事实际工作不感兴趣,所以就继续他的研究。1882年,他到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主要供职于神经病理(脑错乱)科。只是到了1885年他到了巴黎之后,才对歇斯底里和神经官能症发生了兴趣。

在随后的10年里,弗洛伊德在维也纳把心理分析发展为临床治疗的手段。弗洛伊德的兴趣从观察神经过敏症状转移到检验人类一般心理活动和更深层的文化问题上。这段时期里,他与玛莎·伯娜斯结下美满姻缘。他平生不喜欢宗教,对美国抱有偏见。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兼并,弗洛伊德被迫流亡到伦敦,1939年他死于口腔癌,这一绝症折磨了弗洛伊德15年之久。

19世纪下半叶解剖学和官能发生学(器官生理学)的发展,导致了一种医学唯物主义的形成,这对理解弗洛伊德的时代和他的学说甚为重要。

“心理学”的修辞学含义是“谈论(或研究)灵魂”。笛卡尔把人分解成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无神论则通向唯物主义:相信只有物质存在。唯物主义,应用于医学,主张只有肉体存在。人有与肉体同在的心理,但没有不朽的灵魂。因此,心理乃是肉体的一部分。

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是弗洛伊德的主要兴趣之一。

现在如果你由于受到精神压抑而生病,是很容易被诊断出来的,但从前不是这样。即使今天,极端的精神障碍与极端的生理症状间的联系也不总是明显的。

弗洛伊德的工作既是临床的又是理论的:他既从事医疗实践,又终生从事写作。他把自己的工作比作考古学,从人们心灵里发掘出东西,而这些东西早就埋藏在那里了。

弗洛伊德的两个主要发现是:潜意识;俄底浦斯情结。通过这些发现,弗洛伊德相信,他已经深刻地理解了人的心理结构,理解了人的情欲的作用。

弗洛伊德生涯的转折点是在巴黎,1885年与1886年之交的冬季,他观察到心理医学前驱夏尔科治疗受歇斯底里症折磨的病人,夏尔科发现在催眠状态下病人的歇斯底里症状会消失。反过来,健康人在催眠状态下会出现歇斯里症状。夏尔科还发现,引起那些病人行动或精神障碍的原因(有时是极度的麻痹),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

弗洛伊德现在开始行进在人类发现的征途上,它将改变人关于自身的概念。弗洛伊德的工作是一种探寻,他的想法多年来也在不断改变。

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让他的病人只是谈话。他发明出一种“自由联想”的方法,这样,病人的障碍可以根据病人用语的方法确定下来,这种方法显示出病人的心理是如何活动的。

弗洛伊德开始相信精神病症状是由深藏的记忆引起的,但他后来才认定歇斯底里及其症状是由于儿童时代受到精神创伤或感情震撼所造成的。病人忘掉了或压抑着这种创伤或震撼,但这种创伤或震撼并没有消失,其结果就是表现在习惯和身体症状上的潜意识。通过心理分析,可以找到这些受损部位并加以治疗。弗洛伊德的治疗目标是,让病人恢复爱心和工作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暴露于个人喜欢开什么样的玩笑、说什么样的口头语、说话时容易出现的口误,但潜意识最重要的显露是在梦里:“梦的解析是认识通向心灵里潜意识活动的康庄大道。”

对弗洛伊德来说,“一个梦是一个(被压抑的、被遏制的)希望的(虚假的)满足”。换句话说,梦是一种密码,如果你能破译这个密码,你就会发现病因何在,进而治愈这种病症。对弗洛伊德来说,梦境是“昔日的痕迹”与被压抑的希望的结合物。

这样,弗洛伊德就看到了人的心理结构是如何造成的:

自我,显意识里的自我:明显的日常的人格。

本我,潜意识里的自我:被压抑的欲望和记忆。

超自我,社会从外部强加给个人的标准和道德,个人根据这些标准和道德生活着。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本我从自我里浮现出来的过程。他还认为,人类受“爱”和“死”两种本能的驱动,这两种本能在根本的层次上控制着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著作采取了著名的“案例研究”形式,他用长长的篇幅写下这些案例的症状和病历。弗洛伊德的一个发现是,儿童的精神伤害往往是“性”方面的。开始他相信一种“诱惑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儿童在早年被导入性经验。后来他相信,儿童的性年龄早于人们所认为的儿童有性意识的年龄。他的看法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议,因为许多人宁可相信孩子们的清白、童贞、不受性欲望的困扰。

性欲望是人格的基础。对弗洛伊德来说,性欲望最广义地意味着爱慕、慈爱、恋情和好色。他把这种性的驱动叫做“力必多”。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来源于他的家庭生活体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开始理解他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

俄底浦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主要角色,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弗洛伊德相信,男孩子第一个爱慕的对象是他的母亲,同时把父亲看成是母亲之爱的竞争者。然后,弗洛伊德又试图用“伊莱克拉”情结用于描述女孩子的类似的恋父现象,但“伊莱克拉”的学说不像恋母情结那样广泛地适用。男孩子对父亲害怕与忌妒的感情里交织着罪过感,同时还有一些爱的感情。作为这种早期的心理体验的结果,孩子们的性感情受到压抑,直到青春期。这时由于他们身体的生理变化,这类情结又开始凸显。

弗洛伊德声称男人的若干生活目标是:

把自己从母亲那里解脱。

与父亲和解。

找一个与母亲不同的爱恋对象。

“这些任务,”弗洛伊德写到,“是每一个人所担负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难得以理想的态度处理这些任务。”

弗洛伊德表明了性是如何塑造人格的,表明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里,被遗忘的、不幸的生活体验将来会引起怎样的麻烦。

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他的《性欲理论三讲》,他把关于人的性感情的结论写入了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解析》和这本《性欲理论三讲》是他最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