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纵火案


1933年2月27日晚,喧嚣了一整天的柏林城渐渐沉寂下来,大白天那种激烈的竞选演说,冲锋队的暴力行动都暂时消失了。大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数商店都已关门,靠近国会大厦的西姆逊大街也同样是一片静寂,只是偶尔才有一、两个行人匆匆走过。这里的夜晚静悄悄,夜色是那么安谧美好。

时间到了晚上9点多钟。忽然,朝向国王广场的国会大厦后门附近的国会食堂窜出了火苗,熊熊大火撕破了层层的夜幕。接着,国会官员休息室、国会大厅、议员物品寄存间、议会厅纷纷起火,火势迅速增大,其中尤其以议会厅火势最猛,夹杂着“噼噼啪啪”的爆裂声……显而易见,国会失火了。

最先目击者是21岁的排字工维尔纳·塔拉。他在国会着火的一刹那看到有个人影在火光中跑动,于是,立刻向一个往南侧走的警察报告,但对方不予理睬就走掉了。他继续向北跑,终于碰上了气喘吁吁跑来的一名警察和目击者,随即他们向派出所报告了火警。

勃兰登堡凯旋门派出所于9时15分就接到了一位民间人士的报告,巡查部长拉泰特带了两名警察立即驱车直奔国会大厦。但半途这位不知名的民间人士却溜掉了。几乎与此同时,位于林登街的消防总署接到火警报告,立即命令离国会大厦较近的第六和第七消防队出动。一刹时,警笛阵阵,惊醒了柏林城,国会大厦附近顿时忙乱起来。拉泰特巡查部长指挥消防车准备从南侧的二号便门进去,但这个便门关着,只好绕到北侧才从五号便门进入国会大厦,这时国会守卫长舒克拉诺维支也来了。

进入国会大厦,他们便往起火处跑去。国会大厦西部烟雾腾腾,夹杂着一股焦糊味。拉泰特在现场发现了一个火石,在断定是放火之后,便带着一名警察返身跑出五号便门,去请求增援。

舒克拉诺维支同另一名警察继续边察看火势边扑火,走到大厦东南部的“俾斯麦厅”。厅里面一人看到警察转身便走,俩人立即追进去,端枪高喊:

“站住!举起手来!”

那个男人浑身发抖,话音未落就站住了。

“为什么放火?”舒克拉诺维支问。

男人情绪激动,脱口道:“这是信号!这是革命的烽火!”

搜查男人的裤兜,掏出了传单和护照,传单原来是德国共产党发行的“阶级斗争”。护照上贴着一张免冠照片,上写:“玛丽努斯·范·德·卢贝,1909年1月13日生,莱登·荷兰。”

逮捕了卢贝之后,舒克拉诺维支拿到钥匙,打开了二号便门。

救火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消防队员的奋力扑救下,食堂等处的火势很快被扑灭了,只有议会厅仍是一片火海。这时两名消防队员从餐厅进入配膳室,寻找放火地点,然后顺着西门口的楼梯要下去。但是,俩人刚走了三步,一道手电从下面照上来:

“停止!我们是警察。”两个警察,一个端着枪把守着,“这里不准来,回去!”声色俱厉,俩人吓得转身回去了。虽然满腹狐疑,但当时现场混乱,哪有功夫深究。

9时半至9时45分,议会厅的火势达到高潮,站在十公里以外可看到从房顶喷出的浓烟和火焰。直到11时,才完全扑灭。

接到纵火通知后赶来的刑警,在政治警察部长鲁道夫·狄尔斯的指挥下,开始了侦查。刑警们向国会大厦的守卫、职员和闻声赶来的纳粹党议员询问情况。

“最后离开国会大厦的是谁?”

守卫温特答道:“是共产党议员托格勒和凯念。”

温特又被问到他们离开的时间,他答到:“晚上10时。”

三名纳粹党议员提供的证言是:“当天上午,托格勒会见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共产党议员团室许多人进进出出,很忙乱。”

9时30分,身为国会议长和普鲁士内务部长的戈林首先惊慌地赶到国会大厦。10时20分,希特勒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也匆忙来了。听取汇报和采取初步措施后,10时30分,希特勒在幸免于难的议长室召集了政府首脑会议。希特勒在会上激动地说:“这是共产主义者干的勾当,这是天佑!光耀德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到来了!诸位,你们马上就会看到的。”

接着,普鲁士邦政府首脑在内务部召开了治安对策会议。会上,政治警察部长鲁道夫·狄尔斯说明了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建立统一战线的一段情况。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份逮捕名单。然后警务局长路德维希·格劳埃尔特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侦查权限的法案。这时距纵火案发生还不到五小时,速度之快,竟连当时的内阁副总理冯·巴本都感到吃惊。

大逮捕全面开始了。根据魏玛刑法规定,警察对有犯罪之虞的人,只能拘留24小时。可是,纳粹政府一上台,普鲁士邦便修改了这项规定,改为可以拘留3个月,只是附加了一个条件,即被拘留者如果不服,有权上诉到法院。这样,数以千计的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人、和平主义者、进步知识分子、律师和新闻记者遭到当局逮捕。纵火案发生的第2天,德国共产党议员团团长托格勒在他的朋友、律师的陪同下,去柏林警察厅说明情况,谁知他刚到就立即被作为纵火嫌疑犯被捕;而凯念则流亡到了巴黎。

3月3日,德国共产党总书记恩斯特·台尔曼也落到警察手里。3月9日,共产国际西欧局负责人、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因饭店侍者赫尔麦的告发而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两位另外保共活动家布拉戈伊·波波夫和瓦西里·塔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