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尼克松


理查德·尼克松,共和党人,美国第37任总统(1969-1974)。

1913年1月9日尼克松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的一个杂货店主家庭。1930年起他先后就学于惠蒂尔学院和杜克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擅长演讲。毕业后不久他成为律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42年尼克松参加了美国海军,1946年晋升少校。同年尼克松退役后当选联邦众议员,协助起草了塔夫脱——哈特莱法,为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骨干。1950年起尼克松任联邦参议员,1952年当选为副总统,1956年获得连任,在艾森豪威尔患病期间曾实际主持总统日常工作。

1960年尼克松大选中败于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再次失利。这两次失败使尼克松在政治上变得更加圆通。1968年尼克松东山再起,在大选中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和独立党候选人华莱士入主白宫,如愿以偿地成为美国总统,4年后又以极大优势获得连任。

面对越南战争失利、通贷膨胀加剧和国内社会动乱,尼克松在首任演说中反复强调了“团结”与“和平”,在连任演说中又重申这一主题,并宣称要转向“新的”国内外政策。

在内政上,尼克松认为克服危机的关键是扭转长达三、四十年的联邦政府集权趋势,实行“新联邦主义”,还权于州,还权于民。据此,尼克松提出了改变福利规划、税收制度、选举团制度、征兵制度、邮政制度等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签署了被标榜为“新的美国革命”的《分享岁入法》。此外,为应付国内通贷膨胀,尼克松曾宣布控制物价和工资;为防止美元外流,他下令美元贬值。后来,国会提高了黄金的价格。

尼克松的政绩主要体现于外交方面。他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试图通过收缩“全球态势”、要求盟国分担义务、建立多极均势等手段,来继续维护美国利益并与前苏联争霸。他改变了美国历来实行的敌视中国的政策,谋求与中国大陆改善关系,并于1972年正式访华,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他还与前苏联达成了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1973年,他终于与北越实现了停火,从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以失败告终的一次侵略战争,以惨重的代价换来了“体面的和平”。

尼克松获得连任后不久,水门事件等丑闻迭起。副总统阿格纽、司法部长理查森等相继辞职。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本人也在面临弹劾的情况下被迫宣布辞职。尽管尼克松心不甘情不愿,但他也只好在四面楚歌之时下了台。这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任期未满而被迫辞职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