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战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

这场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萨拉热窝刺杀为导火线,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至1918年11月11日结束,历时4年又3个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并波及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后有35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的15亿人被卷入战争。

交战双方动员军队达6503万余人,战争中损失3750万余人,其中阵亡853万余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万人。交战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1863亿多美元,各交战国经济损失总计约2700亿美元。其战场之大、参战国之多、人员伤亡之重、战争费用和物资损失之巨,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战争。其规模与损失之巨大无与伦比,史无前例。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所组成。德国和奥匈帝国从大战一开始就是交战一方,土耳其于1914年10月正式参战,保加利亚在1915年10月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1918年,交战双方经过3年多激战,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极大。交战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

此时,刚建立的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美国远征军尚在大量组建训练之中。德军统帅部力图抓住摆脱两线作战困境和大批增援美军尚未到达欧洲的时机,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败英法联军,夺取战争胜利。

德军在西线共集结194个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总兵力约400万人,拥有火炮5000余门,飞机3000架,坦克近200辆。与之相对抗的西线协约国军队共有186个师,分属于法国和比利时的4个集团军群及英国远征军,总兵力500万人,火炮1.6万余门,飞机3800多架,坦克800辆。

稍后美国远征军大批抵达欧洲,有14个师55万人参加夏季作战。自3月至9月,交战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系列进攻和反攻战役。

德军从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后发起了5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这几次战役虽然给了英法联军以沉重打击,攻占大片土地,并再度迫近巴黎,但德军并未实现每次战役的预期目标,在协约国军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进攻。其新占领地区形成3个巨大突出部,使战线拉长,给协约国军队实施反攻提供了条件。

经过这5次进攻,德军折兵百万,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补充16万兵员,但实际只能拼凑到6万人,因此它再也无力发动对协约国的新攻势了。

而协约国方面增援美军大批到达,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协约国军的变化。

从1918年7月18日起,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接连发动3次战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个突出部,将德军逐回其春季攻势出发地,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向德军发起总攻。德军全线溃退,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在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军队于9月15日向保加利亚军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在9月29日宣布投降。

在中近东战场,英军在10月1日占领大马士革,大败土耳其军,相继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全境和美索不达米亚,迫使土耳其于10月30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意大利战场,意军于10月24日向奥军发起进攻。几天后奥军全面崩溃。奥匈政府随即于27日向协约国求和。10月28日,奥匈境内各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维也纳爆发总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奥皇退位。11月3日,已经瓦解的奥匈帝国投降,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

同日,德国也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于11月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国投降,德国政府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至此,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