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火药库”


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欧洲东南门户,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同时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棉花等资源,各国垄断资本都在这里加紧渗透,使该地区成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德国为了争取俄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拉拢和导演下,1873年,德、俄、奥三国拼凑了一个“三皇同盟”。德法战争和俄土战争,使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至1878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就没有再续订,代替它的是1879年10月7日德奥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在受到其他列强攻击时,双方保持“善意”中立。意大利由于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失去了地中海的均势,经不住俾斯麦拉拢,投靠到德奥一方,并于1882年5月20日在维也纳签订了盟约,形成“三国同盟”,矛头指向沙俄与法国。为摆脱孤立的境地,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呼吁,并向俄国提供了19亿法郎的两笔借款。到1892年时,法俄两国缔结了军事条约草案,规定一方在受到德奥意攻击时,双方应以所有兵力相互支援;一旦与法国作战,法国应提供130万兵力,俄国应提供70-80万兵力。1893年12月27日,沙皇批准了“法俄协定”,这样欧洲就分裂为森严对立的两大营垒。

进入2000年代后,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转向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在巴尔干争做霸主。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所谓“3B”铁路,使柏林——拜占庭——巴格达联成一气,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但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同时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1900年俄土又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不将小亚细亚北部铁路的租借权让给任何一国。

法国的迅速强大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英国不得不抛弃“辉煌孤立”的外交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借日本之手,削弱了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的势力,加强了在远东的地位。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寻求途径同与其争夺殖民地的宿敌法国接近。1903年4月,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亲善”活动开始;6月,法国总统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就非洲殖民地问题进行谈判。到1904年4月8日,签订了英法协定。英法协约的成立,使德国深感不安。它在外交上采取措施破坏英法协议,企图使俄国脱离法国但未获成效。俄国外交大臣拉姆兹多夫宣称:“我们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在欧洲,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各盟国一面利用外交伎俩进行和平欺诈,一面进行疯狂扩军备战。德国国会通过了军事法案,积极主张推行“冒险海军”政策,并于1905年12月至1906年1月,在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主持下制定了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对法俄作战的计划,即《施里芬计划》。德国外交部秘密资助“泛德意志同盟”,宣扬“必须建立一个日尔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一个置于德国霸权之下的日尔曼民族的世界帝国”。针对德国实施的海军法案问题,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曾经供认:“真正决定我们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为此加速扩充海军。在海军作战方面,海军大臣邱吉尔竭力主张英法海军联合,英、法、俄分别进行协调动作。1912年7月,英法达成两国舰队合作的默契,同时法俄也签署了一项秘密海军条约,规定英国海军应在北海占优势,法国海军在地中海占优势,俄国海军则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占优势。在协约国内部,除拼命增加军事实力外,也广泛进行协调作战的各项准备。同盟国与协约国剑拔弩张,怒目对峙,战争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制造了一系列的国际危机和冲突,巴尔干这个欧洲的“火药桶”随时都有引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