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你知道“农夫和蛇”的寓言吗?寓言中讲述:“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这则寓言就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这本寓言不但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同时也影响了两个多世纪。

伊索大约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曾是一名家庭奴隶,因才智出众被主人解放为自由民。他获得自由民身分后,漫游希腊各地,并曾在吕底亚国王宫廷中为官,在他充当国王特使去德尔斐时被诬告亵渎神灵而被德尔斐人杀害。

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都曾提到过伊索。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甚至把“没有研究过伊索”当做是“无知和孤陋寡闻”;柏拉图还记述苏格拉底在被宣判死刑后,在监牢里把伊索寓言改写成诗加以吟诵。许多名篇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中小学校的教材,也是各国政治家、评论家和文学家加以引用的警世恒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利用过《伊索寓言》的语言;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拉封丹、克雷洛夫也利用过该书的情节。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口头留传的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文字洗练,主题集中,容易记忆,它早已越出地区的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比如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等都是源于《伊索寓言》。

十分有趣的是,《伊索寓言》中有许多故事同我国的民间寓言和谚语不谋而合,如“农夫的孩子们”和我国《魏书·吐谷浑传》中关于阿豺的故事,都是以一根树枝(箭)与一捆树枝(箭)来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还有一则“狮子和熊”,说的是:“狮子和熊找到一只小鹿,为争夺他而打起来。他们打得很凶,经过长时间的搏斗,都头晕眼花,累得半死,倒在地上。一只狐狸在周围转来转去,看见他们两败俱伤,小鹿躺在他们中间,就从中间跑过去,把小鹿抢走了。狮子和熊眼睁睁地望着狐狸,却站不起来,同声说道:‘我们真倒霉,替狐狸辛苦了一场!’”这则寓言与我国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如出一辙。至于我国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狼来了”的故事,就直接是《伊索寓言》中“开玩笑的牧人”的翻版。“大鸦和蛇”这一篇说大鸦“看见一条蛇躺在太阳地里,便猛扑下来把他抓住。蛇回头咬了一口。大鸦临终时说:‘我真不幸,我发现了这意外之财,却送了命。’”我国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谚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伊索寓言》绝大部分是关于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的,有许多篇章宣扬诚实友谊之可贵,像“野山羊和牧人”、“行人和熊”、“鹿和狮子”、“狮子和海豚”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对于叛卖者,寓言给予了严厉谴责,“穴鸟和大鸦”、“捕鸟人和山鸡”对出卖同胞、出卖祖国的行为做了辛辣的嘲讽。

寓言中对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者的丑态有十分生动的描写:“有个人把神像放在驴背上,赶着驴进城,路上遇见的人都对神像顶礼膜拜。驴以为大家是拜他,就高兴得欢呼起来,再也不肯继续前进。赶驴人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用棍子打它,骂道:‘坏东西,人们拜倒驴面前的时候还早着呢!’”(“驮神像的驴”);还有一篇反面角色也是驴,说驴披着狮子皮四处游逛,吓唬野兽。

它看见狐狸,也想吓唬它。碰巧那只狐狸以前听见它叫,便对它说:“你要知道,假如没有听见过你叫,就是我也会怕你的。”我国成语“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是以狐狸为反面角色,《伊索寓言》中狡猾的狐狸被赋予揭穿“驴假狮威”的作用,这也是很有趣的。

书中有几篇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寓言,其一是“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农夫临终时,想让他的孩子们懂得怎样种地,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道:“孩子们,葡萄园里有个地方埋藏着财宝。”农夫死后,孩子们用犁头和鹤嘴锄把土地都翻了一遍。他们没有找到财宝,可是葡萄却给带来几倍的收成(我国许多儿童读物中也收有这个故事)。

另一篇是“两只狗”:一个人养了两只狗,一只看家,一只打猎,猎狗对看家狗不劳动而享受同样一份猎物很生气,看家狗说:“去责备主人吧!是他让我不劳而获的。”第三篇“小偷和他的母亲”,说一个小偷在母亲的纵容下从小偷发展到大偷,最后落网被判死刑,临刑前,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几句话,小偷一下子咬住母亲的耳朵使劲咬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罪还不够,还使母亲致残。小偷回答说:“当初我偷写字板交给你时,如果教训我一顿,我现在就不会落到被处死的地步了!”

《伊索寓言》文字简练,常用最少的文字,表面出十分深刻的含意,真用得上“力透纸背”的评语。如“狮子和狐狸”篇写道:“狐狸讥笑母狮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回答说:‘然而是狮子!’”寥寥20余字,把本质刻画得多么深透。这不禁令人想起列宁针对攻击德国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鼓噪而发表的著名评论:“卢森堡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她不是一只鸡,始终是一只鹰。”不知列宁的比喻是不是从《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发。